揭秘北京城市建设“先行军”:上天入地只为保障首都健康运营!

2016-12-15 10:39:29    来源:人民网

摘要:历经1年多时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终于完成了城六区主干道内地下管网的普查,其长度足能绕赤道一周有余。

  时隔30年地下管线完成普查

  北京测绘人“地下情深”

  时隔30年地下管线完成普查

  北京的初冬寒气逼人,为了调查一条深埋管线,在围好现场安全作业区域并做好下井安全防护措施后,专业测绘三院技术骨干王永国被“五花大绑” 的“送入”检修井下详测,旁边安全员和记录员等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来自原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的一份统计显示,北京市地下管线长度总计超过了15万公里,仅井盖就突破200万个。然而,如此之多的管线分属几十个权属部门管理,甚至还有大量管线找不到直接的管理者。即使是掌握地下管线资料最多最全的原市政市容委和原市规划委,掌握到的管线总长度也只有4万多公里,占比不到总长度的30%。

  正是为搞清楚这些管线的权属、具体位置,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对3400平方公里土地之下的管线再次进行普查,范围涉及到城六区及远郊区县新城地区,主要包括道路红线内地下管线信息等。其中,城六区是勘察管网困难最大的地区,据专业测绘三院院长齐永良介绍,从1954年在天安门广场周边敷设的排水管线,到东五环外地下28米深的南水北调输水管线,都在城六区里汇集。

  管线普查的大致流程并不复杂,普查员先要把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街道乡镇、各行业管理单位和专业公司、权属单位的所有图纸整合在“一张图”上,然后根据这张图,去每一个实际地点进行核实。但具体实施作业时却往往困难重重,譬如,对于东、西城来说,因为年代久远,变化天翻地覆,在实际普查中,管线是否存在、空间位置是否准确、权属单位是哪家都是普查的重点和难点。

  这么多管网在地下交织,怎么判断哪条线在哪儿呢?专业测绘三院的工程师丁亚进向记者介绍,测绘人员追踪每一条管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逐一打开路面上所有的检修井井盖,对所有检查井进行仔细调查,查清所有地下管线的大致走向、主干线路由、管径、埋深、管材、小室尺寸及权属单位等详实信息。

  第二步则需要对第一步中无法查实的疑问管线进行进一步重点探测,此种情况采用两种方式对待,对于金属管线,一般使用“电磁感应法”管线探测仪进行追踪详查;对于非金属管线,我们一般使用类似于医学上“CT”扫描原理的地质雷达进行扫描,查出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深度。

  今年9月,城六区的管线普查全部完成。查到的结果是,城六区主干道下一共有4万公里的管线。虽然数据没有太大变化,但管线的位置、功能却和图纸上大相径庭。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由于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的技术水平和手段所获取的数据从精度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普查需求。其二,这些年城市变化太快,一些管道早就随着道路改造完成了位移,但在各单位存档图纸上还是原址,没有更新。

  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良心,作为管线普查的亲历者,我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敢丝毫大意,普查中许多点滴都耐人咀嚼和寻味。

  譬如,说到普查中经历的困惑,专业测绘三院的副总工程师田文革告诉记者,在阜石路与永定路交口西侧400米的位置,就有一条“失踪”的热力管线。我们的测绘人员用探测器找了周围10平方米左右的区域,没有发现这条本来应该有4米多宽管沟的确切位置。而按照图纸,这条管线应该还在使用中,为周围居民供热,不可能像那些已经不再使用的管线一样被废弃。

  到底哪儿去了?这个困惑一直纠结在心,本着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穷追猛打的不舍精神,我们开始大范围寻找。

  主干路的管线一般都埋在道路正下方,这也给外业勘测带来了很多麻烦,为了保证道路通畅白天不能测,半夜测的时候就要做好防护,必要时还得占用车道,速度必须要快。

  这条“失踪”的管线着实让外业人员额头冒汗。但是冒了汗也得继续去追。外业人员从主干路中间依次往外推探测区域。最终在和图纸地点相隔有一条半车道的位置发现了热力管线,而且它的埋深,还比原图纸上的数据浅了1米有余。

  “这要是施工时按照原图纸做参考,没准躲来躲去还挖到了管线,所以有时普查既要严谨,还要缜密结合管线资料的特定历史年代去推理,要最大程度去还原当时背景下的各种可能。”终于找到了“失踪”的线路,工作人员长出了一口气。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