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求真务实“喀斯特卢”

2018-01-23 09:49:5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卢耀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参加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城镇、矿山等建设的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研究。

  卢耀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3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地质系,1952年院校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对喀斯特发育规律及溶蚀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多种水动力条件、三相流的作用机理与混合溶蚀作用等问题;参加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城镇、矿山等建设的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研究;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大灾害防治提出重要科学认识;提出地质—生态环境的新概念,首先提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概念并进行开拓性的研究探索,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为喀斯特地区的开发及灾害防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0bb8d0a-0a2b-4054-b474-72ca71406061.jpg

  卢耀如(1931年5月1日—)

  卢耀如60多年来潜心研究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喀斯特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一系列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城镇、矿山等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工作,为地质灾害、地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建言献策,数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得到国内外业界同仁的认可,被誉称“喀斯特卢”。

  厚德载物,走入地学殿堂

  卢耀如1931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城市平民家庭,家中兄妹8个,卢耀如排行老大。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母亲一人抚养他们兄妹,生活拮据。1937年进入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学习。1943年进入福州市立初级中学学习。1944年由于福州被日寇侵占,休学一年,后通过考试跳班半年于春季毕业。1947年进入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中学高中部学习(现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时期每学期都以优异的成绩列于前5名之内,得到奖学金。1948年,清华大学航空系的沈元教授回福州探望母病,北平解放后难以返回清华,就在母校英华中学教书。卢耀如数理化成绩好,沈先生曾单独三次对他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你敢不敢摘这个明珠?”当时在英华中学也有校友来校说:“美国在田纳西河搞水利,有TVA(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即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中国在扬子江三峡修坝(孙中山先生曾构想),就是YVA。”这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他想应当在今后为科学救国而努力。

  1950年,他抱着非清华不读的决心,先报华北统考,因先前参加团工委工作,经历了审查,离高考只有12天才获批,其间6~7个月没有学习,而且高考前生病。但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考入清华大学,高兴之余,卢耀如也有些失落,因为没能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数学系,而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地质系。

  入学后,卢耀如就盘算着“曲线救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转系。他选修了物理系的物理课,数学系的微积分学以及其他理工科的课程,准备转系。可就在这时,地质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对他说:“卢耀如,地质人才短缺,国家急需,你应该想着跟大家一起好好搞地质,而不是天天想着转系。”一心想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卢耀如放弃了转系的念头,坚定不移地踏上了地质之路。1951年,由清华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为主,组建了新的地质专业高等学府——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卢耀如转入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学习。1953年,全国理工科学生提前毕业,卢耀如进入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处研究科工作。

  初出茅庐,跟随大师脚步

  1953年9月,卢耀如被分配到地质部东北工程地质队,在队长胡海涛先生带领下,开始准备奔赴野外工作。胡先生那时不到30岁,高涨的热情还胜过他们新到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较紧急,于11月中旬仍奔赴东北吉林浑江。那里都是冰天雪地,温度可达-35℃。胡先生率领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歌,扛着扫把上山扫除积雪,寻找露头作地质调查。在东北工程地质队只有数月时间,从内业准备至野外调查,胡海涛先生给了卢耀如很多的教诲,带着年轻的地质人员,教导他们如何编设计,如何收集分析资料,如何安排及进行野外调查。胡海涛先生对构造、古生物有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如何调查、判别、分析地质构造,如何从构造基础分析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给了卢耀如很好的指导。在东北一段时间,卢耀如得到很好的锻炼,是胡海涛队长给他上了工作岗位后的第一堂课,也是卢耀如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位老师。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也经常在一起为工程而出力,他从内心感到胡先生是一位良师益友。胡先生是有话就说,从不使心计的人,是一个真诚对待下属和朋友的好同志。

  1954年,领导让卢耀如正式跟苏联专家马舒可夫学习,跟苏联专家一起出差。他们先去了淮河一带,后来又去了上海、新安江、长江大桥、湛江海港等地,住的是宾馆、别墅,出入是汽车代步,又经常参加宴会。对这种生活经历了3个月后,卢耀如向苏联专家及领导提出不想这样学习了,最好让他在野外工作,恳请苏联专家予以指导。后来领导和苏联专家也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卢耀如又到野外地质队工作了。

  1516066530510.jpg

  1955年1月,卢耀如(右2)作为地质部淮河工程地质队长,与勘探队员们正在准备搬迁到新的勘测地点。

  当时谷德振先生负责长江大桥的勘测工作,在地质部及铁道部开会及大桥工地上,谷德振先生科学严谨的作风,使卢耀如得到熏陶。1954年11月,卢耀如接替地质部淮河工程地质队夏其发队长的工作,负责白龟山水库的勘测任务。1955年初和在安徽的工程地质队合并,成立地质部931地质大队,淮河上游为二分队,他仍为分队长,负责郏县水库的勘测。刚开始工作时,谷德振先生作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的技术领导,曾亲到工地对卢耀如的勘测工作予以审查,对该项工作起很大的指导作用。后期,在官厅水库渗漏和塌陷调查、长江三峡南津关坝区勘测、川汉线考察等多个项目中,谷德振先生都给了卢耀如许多支持与指导。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