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超大城市空间扩展遥感监测与分析

2017-05-05 14:01:15    来源:遥感学报

摘要:本研究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区与数据源

    2.1研究区概况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为中国泉州,横跨亚、非、欧三大洲,途经太平洋和印度洋,包括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东经朝鲜半岛到达韩国、日本,西经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到达非洲和欧洲(全毅 等,2014)。本文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11个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的上海、广州,菲律宾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孟加拉国达卡,印度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孟买,巴基斯坦卡拉奇,埃及开罗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是后期兴起的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这些超大城市大多为本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2.2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本文用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及遥感数据。遥感数据主要是1970 s、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验证数据是1999年至今的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由于无法获取开罗2010年附近的无云Landsat TM影像,本研究用中国HJ-1卫星CCD数据代替。遥感数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本文所采取的遥感数据

本文所采取的遥感数据

  数据处理前需要将各影像配准到0.5个像素的精度,重采样到30 m分辨率,并统一到通用横轴墨卡托UT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投影和WGS-1984坐标系。根据Taubenbock等(2012),本研究使用无云影像以减少数据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无需进行大气校正。其中,2000年雅加达的Landsat TM/ETM+影像存在严重的厚云干扰,本研究选择同一月份的TM和ETM+影像进行了云去除和影像拼接处理。

  根据Ridd(1995)提出的植被—不透水层—土壤模型V-I-S(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本研究将城市地物定义为植被、不透水层、裸土和水体4类。为突出各地物特征,本研究计算了遥感图像的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Townshend和Justice,1986)、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Baret and Guyot, 1991)和修正后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Modified No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Xu,2005),与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共同参与超大城市不透水层信息的提取。

    3、方法

    本研究的目标是提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1个超大城市的不透水层信息并分析过去40余年的扩张模式,具体的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对获取的卫星影像进行数据预处理;然后通过设置各项参数进行影像分割,均匀选择裸土、不透水层、植被和水体样本并进行基于面向对象的SVM分类;利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和Landsat中分辨率影像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如果精度过低,需重新分类,直至达到满意的分类效果;最后,提取不透水层信息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超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超大城市空间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技术流程

超大城市空间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技术流程

    3.1 多尺度影响分割

    本文的多尺度分割在ECongnition软件中进行,采用分形网络演化算法FNEA(Fractal Net Evolution Approach),Bouman和Liu(1991)、Manjunath和Chellappa(1991)、Bongiovanni等(1993)的文章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研究参照Baatz和Schäpe(1999,2000)、Benz等人(2004)、Fernández等人(2013,2014)的理论自定义分割尺度、图层权重和均质性标准等参数,把遥感影像分解成具有相同光谱特征的多个像素的集合,即影像对象(Li和Feng,2016)。影像对象具有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特性,是参与分类的基本单元。

  分割尺度决定生成的影像对象所允许的最大异质度,分割尺度越大,生成的影像对象的尺寸越大、数量越少。选择尺度参数的时候应该尽量保证每个影像对象只包含一种地物,力求分割出的影像对象大小合适,既不破碎、也不笼统(Liu和Xia,2010)。通过多次试验,确定Landsat MSS/TM/ETM+影像和HJ-1卫星CCD影像的尺度参数范围为5—15,Landsat OLI影像的尺度参数范围为35—55。

  图层权重代表参与分割的各波段所占的权重,通常,对包含重要信息的波段赋予较大的权重,对无关紧要的波段赋予较小的权重。为充分利用各波段信息、均衡各波段在分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将各波段的权重均设为1。

  均质性标准主要包括形状因子和平滑度因子(Esch 等,2010)。形状因子表示分割时形状标准所占的权重,一般情况下,形状因子的值越大,影像的光谱特征在分割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越小。通常给光谱特征赋予较大的权重,而给形状因子赋予较小的权重,以分离不同的地物类型。平滑度决定影像样本边缘的平滑程度,影像样本边缘越平滑,其整体的紧密程度往往越低。通过多次试验,形状因子和光滑度因子的范围分别为0.1—0.4和0.5—0.8。

    3.2SVM分类

    SVM的概念最早由Cherkassky(1997)提出,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SRM(Structural Risk Minimization)原则上的一种非参数机器学习方法,在遥感图像分类中应用广泛。SVM的原理已经在多篇文章中得到详细叙述(Brown 等,2000;Foody和Mathur,2004),其基本思想是将数据投影到高维的特征空间,在高维空间构建最优超平面,并利用最优超平面将把不同类别的数据分开。

  本研究基于Chang和Lin(2011)开发的LIBSVM开源软件包,利用VC++编程设计了“面向对象和基于像素的一体化遥感影像分类系统” OPICS(Object and Pixel Based Integra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Classification System)。该系统使用高斯径向基函数RBF(Radial Basis Function)核构建SVM分类器,其关键步骤是对核宽度γ和惩罚参数C的设置(Devos 等,2009;Liu 等,2015,Liu 等,2016)。根据Sun等人(2011),当C取100、γ取波段数目的倒数时,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的精度最高。本研究用于分类的波段有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和NDVI、MNDWI、SAVI。由于传感器不同,MSS影像和HJ-1卫星CCD影像参与分类的波段数目是6,Landsat TM/ETM+/OLI影像参与分类的波段数目是9。因此,其核宽度分别设为1/6和1/9,惩罚参数设为100。

  根据V-I-S模型(Ridd,1995),本研究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超大城市的遥感影像分为裸土、不透水层、植被和水体4类。根据均匀、随机的原则,各类分别选择600个影像对象作为样本。若水体面积较小,选择200个即可。SVM将所选样本随机分为两部分,2/3作为训练样本,1/3作为验证样本,根据这些有限的样本在模型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衷,以保证分类精度(张锦水 等,2006)。

  3.3 分类后处理

  分类后处理是对基于面向对象的SVM分类结果进行合理性调整的工作,包括手动修改和逻辑分析两部分。由于Landsat遥感卫星影像和HJ-1星CCD影像均为较粗糙的中分辨率影像,尤其是80 m分辨率的MSS影像只有绿光波段、红光波段和两个近红外波段,分类结果往往含有少量不可控的错误。因此,本实验需要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其中,手动修改在ArcGIS软件中进行,逻辑分析在ENVI中进行。

  过去几十年,各国都在经历城市扩张,不透水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在理论上符合由少到多的过程。可以假设:若某处在前一年为不透水层,则该处在后一年依然为不透水层。因此,当某区域的影像对象前后年份不一致时,应该目视解译Google Earth影像加以验证并处理。校正依据如下:(1)当前一年的影像对象为不透水层时,该年相同位置的影像对象也应该是不透水层;(2)当后一年的影像对象为其他地物时,该年相同位置的影像对象也应该是其他地物。综上可得分类后处理的公式,如式(1)所示:

分类后处理

  式中,Object(i,n)表示第n年第i个影像对象;n为常数,分别表示1970 s、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n_last表示第n年的前一个时期;n_next表示第n年的后一个时期;Objectimper表示不透水层影像对象;Objectothers表示其他影像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手动修改工作以1970 s-2015年的分类结果为主;逻辑分析在手动修改之后进行,主要以1970 s-2010年的分类结果为主。分类后处理一定要结合参考影像进行目视解译,以免发生错误的处理。

  3.4 城市景观格局分析

  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里面的建筑、道路、草地、树、水体和裸土等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综合反映(Lu 等,2014)。本文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超大城市的最大斑块指数LPI(Largest Patch Index)、斑块密度PD(Patch Density)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ENN(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并利用这3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1个超大城市的城市化模式。其中,LPI表征最大斑块对整个景观的影响程度,在本研究中用于表示不透水层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00。PD的值越大,不透水层斑块的数量越多。ENN表征不透水层斑块的团聚程度。ENN>0。ENN的值越大,不透水层斑块之间的最邻近距离越小,即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密切。3个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城市景观格局分析

  式中,aij 表示第ij个斑块的面积,单位为m2;A代表斑块的面积和,单位为m2;ni 是第i类景观的斑块数量;hij表示第ij个斑块与离它最近的同类景观斑块间的距离,单位为m。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