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我国地震监测现状及常用监测仪器

2015-06-03 11:19:15    来源:中国勘测联合网

摘要:地震作为破坏力巨大的地质灾害,其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都会对我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震前预测、震中震后监测,每一步都有可能挽救千万生命。

  2015年5月31日,日本小笠原群岛海域发生8.5级地震,东京等多地震感强烈。尼泊尔在今年的4月和5月分别发生了8.1级和7.5级地震,连续两次地震重创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地震作为破坏力巨大的地质灾害,其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都会对我们的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震前预测、震中震后监测,每一步都有可能挽救千万生命。


地震监测路漫漫

  虽然我国在公元132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候风地动仪,但地震预测研究,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1956年,我国把地震预测列入国家长远科技规划的项目中。1958年组织调查队到历史上有名的大地震现场,对地震前兆和有关现象进行了调查。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政府高度重视。随后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制定了地震研究的全面计划,立即开展地震预测试验,之后,加强了对全国地震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地震观测系统以及相应的地震研究和管理机构。


1.jpg

1966年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专门机构外,民间也流传着地震发生的各种预兆,例如动物异常举动、地震云、地气异常等,虽然这些“预兆”时有灵验,但科学家们至今也无法确定这些异常的物理机制和规律和地震有必然的关系,有时这些异常的发生并不一定预示着地震必然发生。


2.jpg

沈阳市法库县地震监测台网宏观观测场挑选了狗、蛇、火鸡、兔子、鱼等动物作为“监测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地质学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地震前兆研究及地震波监测,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如今常用的地震监测工具

  地震台。地震台是指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是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我国首个地震台是1930年建造的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为了保证监测的数据尽量不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地震台大多建于偏远的地区,甚至是山洞里。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月4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806公里的雄鹰营地附近成功安装了一套低温宽频地震观测设备。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部署地震观测台站。


3.jpg

  中国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队员正在安装地震观测台站设备(图片来源于网络)


  水位仪。地震时地下岩层受力变形,会导致地下水相应改变,水位仪可以观测到地下水水位的异常变化。


4.jpg

  汤池子井水位汶川地震时的水震波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震仪。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首先到达地表,人感觉颤动,物体上下跳动。横波是照成破坏的主要原因,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地震仪可以将地面的震动记录下来,从记录中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地震波。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中国勘测联合网 综合整理)


声明:中国勘测联合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